技术带来革新、管理创造效益
时刻跟踪行业动态及公司新闻,为顾客分享新理论、新方法、新理念。
时刻跟踪行业动态及公司新闻,为顾客分享新理论、新方法、新理念。
霍桑实验分为四个阶段:
照明实验(1924-1927)
研究照明对效率的影响,结果发现无论照明如何变化,两组生产率均提升,揭示"被关注"(霍桑效应)比物理条件更重要。
继电器装配实验(1927-1932)
在控制条件下调整休息、薪酬等变量,生产率持续上升且不可逆,证明人性化管理(如友善监督、员工参与)是核心驱动力。
大规模访谈(1928-1930)
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发现,员工情绪与主观感受(如对公平的感知)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行为,强调倾听的价值。
接线板布线观察(1931-1932)
揭露工人通过非正式组织自发限制产量,用社会压力维护群体规范,证明"社会人"优先考虑归属感而非经济利益。
再看现如今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.....我还是具体到绩效管理工作吧,以便于老板和HR们参照。
一、过于关注指标的精准、客观,导致管理僵化
我遇到不少人,其中不乏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士,对与指标要求近乎”完美“,所以用各种工具去分析指标。似乎只要多用繁复工具拆解指标就能证明他的专业性。这种近乎偏执的行为非常可怕。工具是死的,人是活的,工具用得再好,那也是冷冰冰的。
现在某些管理者对绩效工具魔怔般的追求,活像给病人拼命开检查单的庸医,表格做得比瑞士钟表还精密,却忘了霍桑实验早说过:员工觉得公不公平,比事实公不公平更重要。你让AI生成100份指标分析报告,也抵不上让员工拍桌子吼一句"凭什么!"来得有价值——因为后者才是真实的人性反馈。
这些AI做不到!
二、对于绩效不佳者,漠不关心
霍桑实验研究照明对效率的影响,结果发现无论照明如何变化,两组生产率均提升,揭示"被关注"(霍桑效应)比物理条件更重要。
那些被标记为"待改进"的员工,往往像教室后排的差生——越不被点名,越缩进角落。霍桑的照明实验证明,哪怕只是被多瞥两眼,生产效率都能蹭蹭涨。AI倒是能24小时监控员工动没动鼠标,可它能察觉那个连续三个月绩效垫底的年轻人,其实在等主管一句"需要帮忙吗"?
我常常听到绩效被认为不佳的员工说,自己不清楚自己具体哪里做的不好,也没有人找过他们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,觉得自己做的一般般,上级也不会关注到自己,干脆破罐子破摔。事实上,有相当一部分绩效不佳的员工只要你给予足够的关注,如定期访谈,或者进行一些非正式交流,他们便如旱苗遇雨般重焕活力
这些AI做不到!
三、忽略非正式组织的威力
小团队、拉帮结派,这是很多企业都存在,也是极其被人厌恶的。我个人也不喜欢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?
是什么导致了员工拉帮结派,让他们在组织内部形成他们的利益共同体?他们为什么不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?人力资源遇到此种情况,是否意识到企业文化工作没有做到位?现在该如何补救?(战略问题、老板风格此处不讨论)
如何借用已形成的小团队”非正式组织“的力量,让他们回归企业这个大组织中?
与其硬性打压小团队,不如一句“今晚你们想吃什么,我请客。”
这些AI做不到!
霍桑实验过去90年,我们仍在重复相同的错误:用更精密的工具测量人性,而非用更敏锐的心灵感受温度。当‘人效比’成为董事会新宠时,请记住——“把人视为人”,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关注和深挖的课题。